【夯实基础】 1.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[A.丁肇中(zhào)B.彷徨(páng)D.栽种(zāi)] 2.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。 (1)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,就要特地栽种竹子,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,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,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不亲自实践,不通过实验去探索事物,只是消极地观察。 (2)以为只要很“用功”,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,就可以一帆风顺了,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。 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学习,取得良好的成绩。 3.下列句学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,为什么? (1)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,考试都得近一百分,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,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能去掉。“往往”“常常”表示一般规律、通常情况,不排除特殊情况。“近”是接近,但不到一百分,去掉后与事实不符。 (2)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,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。 不能删掉。“大都”表示范围,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,也有个别的除外,表现出语言的严密性。 4.《大学》里所说的“格物致知”的目的是 A(《大学》中“格物致知”大意是穷极事物之理。按如今的话说,就是学习、探索与发现事物的本质与道理,并以此来指导社会实践。因此,“格物致知”的目的就是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。) 【研习文本】 片段研读 1.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? 提出论题: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。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。 2.“格物致知精神”的内涵是什么?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,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,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,也就是实验检验、探索求证精神。 3.结合选文内容简述“应有格物致知精神”的真正意义。 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,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,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。 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。 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,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。 【拓展阅读】 1.下列对文章的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 A(不是批判和否定,是客观陈述) 2.文中提到的三类科学家分别是: ①科学能给他们以超乎平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的人; ②为了纯粹功利目的的人; ③工作的动力来自激情的人。 3.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粗俗和沉闷,摆脱欲望的桎梏, 试图以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创建世界体系来代替并征服经验世界。 4.作者将“被驱逐的那两类人”和“留下来的人”作对比,其目的是什么? 是为了突出普朗克搞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力量所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