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夯实基础】 1.下列各组中,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(A当户dāng,B胡骑jì,C著我zhuó) 2.下列各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(“去”动词,“头”名词,不对偶) 3.下列各句中不是互文的一项是 B(其余三项都是对句互文,就是下句中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,上句里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,上下句的意义相互补充说明。) 4.对下面各句的朗读语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(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,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。) 【研习文本】 片段研读 1.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(1)对着 (2)只 (3)买 (4)早晨 (5)战争 (6)北方 2.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。 不闻/爷娘/唤女声,但闻/燕山/胡骑/鸣啾啾。 3.下列各句中,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(A对偶/互文,B夸张,D反问) 4.简答题。 (1)选文最唐简单几句写十年战斗生活,为什么不详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? 因为此诗主要表现的是木兰替父从军的精神而非她作战的英勇,在古人看来,女子打仗英勇应该是不能过分推崇的,而这种父慈子孝才是封建伦常所弘扬的。 诗中“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头,北市买长鞭”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,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?这样写不显得繁琐吗? 并不繁琐。这是诗歌中常用的“互文”手法, 作用有: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,表明战事紧迫。 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。 ③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。
【拓展阅读】 木兰诗 韦元甫 1.解释加点的字 ①隶:隶属 ②朔:北方 ③屯:驻扎 ④殊:不同 2.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。 ①朝屯雪山下,暮宿青海旁 早上屯兵在雪山下,夜晚在青海旁扎营。 ②今者见木兰,言声虽是颜貌殊 如今看到的木兰,说话声音与过去一样,容貌却不一样了。 3.说说你对“父母见木兰,喜极成悲伤”中“喜”和“悲”的理解。 喜的是木兰回家了,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;悲的是想到女儿在战场上历尽辛苦折磨,生死系于一线。 4.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,与《木兰诗》相比,本文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? 木兰诗的结尾是运用比喻,以雌兔雄兔难以分辨来比喻木兰女扮男装,赞扬她的机智;本诗是直接赞扬,赞美木兰为国奉献、孝顺父母。 参考译文: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,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?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,她感激地强颜述说:老父隶属于兵籍,必须服兵役,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,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,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(不能够替父服役)。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,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。老父本来就有病了,身体虚弱,依赖什么来勉强照顾自己呢?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,喂饱了马后着上戎装踏上行程。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,洗净了铅华的妆饰。纵马赶赴军营,豪壮地提携着宝剑。早晨屯兵在雪山之下,夜晚扎营在青海湖的旁边。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,抓住了于滇的酋长。将军(木兰)得胜荣归,士卒返回故乡。父母看到木兰归家,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。木兰能够承接安慰父母,脱下戎装整理丝黄。昔日是烈士豪雄,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处子之容。亲戚们举着酒杯祝贺木兰的父母,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。门前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,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。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,誓死共同战斗绝不改变。今天看到木兰,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。惊慌地不敢上前,徒自叹着气而已。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,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,忠孝两全,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? |